摘要: 沃特公司的UO飛機,是沃特VF-7/9的改進型觀察機,20世紀20年代早期大量生產。 該機最初是作為戰斗機設計的,但是到第一架UO-1原型機試飛時,性能更佳的飛機已經出現,因此,這種飛機被重新設計為不裝備武器的觀察機。 除了萊特星形發動機和新的尾翼面以外,UO和VE的不同還在于它的更流線型的機身和更大的位于機首的駕駛艙。[閱讀全文:]
摘要: L-4“蚱蜢”,實質上是過去十年間的成功的民用機型的軍用版本。 佩帕公司的“蚱蜢”飛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航空部隊使用頻度很高的火炮定位和一線聯絡機。[閱讀全文:]
摘要: O-47是通用航空公司(北美公司的前身)應美國陸軍的特別要求而研制的觀察機。 衍生型號有O-47A及O-47B。 在1941年訓練演習O-47的不足之后,在二戰中便被降級到拖曳目標,海岸巡邏,反潛巡邏等職責。[閱讀全文:]
摘要: “翠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標準的水上偵察機,它既可以在海上使用也可以從大型軍艦上通過彈射器起飛。 由美國沃特公司于1937年研制成功,主要作為教練機和海岸巡邏機。[閱讀全文:]
摘要: 盡管越南戰爭已為O-1飛機提供了最好服役時機,但對于更高級的空軍前進控制(FAC)飛機的需求也更加明確了,這種飛機應該有更大的速度和更高的武器懸掛架。 塞斯納公司再次在337型“空中霸主”的基礎上改進出軍用版本來滿足了這個需求,這就是眾所周知的O-2“超級空中霸主”。 獨一無二的“推/挽”式布局保證了O-2的雙發性能和可靠性,使得美國空軍得以配備軍用規格的無線電和四個翼下武器掛架。[閱讀全文:]
摘要: “蚱蜢”飛機,原是1941年美國泰勒公司生產一款的YO-57民用雙座飛機。 加以改進后,作為美國陸軍航空部隊的觀察機,后改為聯絡機。 在此基礎之上,“蚱蜢”的衍生型飛機還被用于訓練滑翔機駕駛員和出口至其他國家的空軍。[閱讀全文:]
摘要: 沃特公司的新“海盜”是基于O2U觀察機/通用機的成功發展出來的,它和O2U的機型十分相似,變種機型O3U-1除了增加后掠角和下翼翻角外,基本沒有其他變化。[閱讀全文:]
摘要: U-2偵察機(英文:U-2 reconnaissance airplane,編號:U-2,代號/綽號:Dragon Lady,譯文:蛟龍夫人,通稱:洛克希德U-2),是美國空軍一型單座單發高空偵察機。U-2偵察機能不分晝夜于21336米高空執行全天候偵察任務,在和平時期、危機、小規模沖突和戰爭中為決策者提供重要情報。此外亦用于電子感應器研發、確認衛星資料和校準。雖然首飛至今已經五十多年,但U-2仍然活躍于前線。U-2偵察機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研制,于1955年8月秘密完成首飛,1956年開始裝備美空軍,美國空軍和CIA用來偵察敵后方戰略目標,如今仍可作為戰術偵察機。幾十年來曾征戰全球,偵察過蘇聯、古巴、朝鮮、中國、越南等國家,但是也有15架在其他國家的領空被擊落。 U-2生產線曾于20世紀80年代重新啟動。2005年12月23日由美國國防部核準的預算文件中要求U-2最晚于2011年全部退役,并于2007年年初將部分U-2退役。U-2的使命將會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制造的“全球鷹”無人機和偵察衛星取代。但由于“全球鷹”至今還未能全部完善,U-2退役計劃被再度推遲。[閱讀全文:]
摘要: OV-1莫霍克,源自美國陸軍對專用型戰場觀察飛機的需求而研制的戰場監視飛機,采用兩臺渦漿發動機加上短小的上單翼布局,執行戰場遮斷任務時機動靈活,同時長起落架還使飛機具備在粗糙的野戰機場起飛的能力,于1961年2月服役。[閱讀全文:]
摘要: B-57是美國空軍的全天候雙座輕型轟炸機,B-57共生產了403架。美國還向巴基斯坦和南越提供了B-57B,還向臺灣提供了少量的RB-57D。[閱讀全文:]